关注两会 | 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:让非遗刺绣在时代浪潮中传承生长
2025-03-104

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“委员通道”集体采访中,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“95后”姑娘吸引了众人目光,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、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。身为非遗传承领域的新生力量,这位哈尼族姑娘一直致力于哈尼梯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此次两会,她针对非遗刺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,带来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考。在杨钰尼看来,非遗刺绣作为传统技艺的瑰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实现其传承与创新发展,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。她认为,可以从几方面重点推进:非遗传承,以人为本。首要任务是强化人才培养,提升传承意识。一方面,要深入校园开展非遗刺绣课程,从娃娃抓起,培养孩子们对刺绣的兴趣。例如,杨钰尼参与的非遗进校园项目,会定期为学生授课。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,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刺绣的魅力,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。另一方面,要为刺绣艺人提供更多深造和交流的机会,组织他们参加国内外的文化艺术展览、研讨会等活动。拓宽刺绣艺人的视野,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技艺技艺水平。杨钰尼认为,在传承非遗刺绣的征程中,与现代设计理念相互交融是极为关键的一步,这能够为古老的刺绣注入全新的活力。可以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其中,把刺绣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里,不管是日常穿着的服装,还是高级定制服装,都能让刺绣在新时代找到新颖的表达方式。例如,将传统刺绣图案简化、抽象化后,运用到休闲装的领口、袖口等部位,既保留了文化韵味,又契合现代审美。这种方式能够促使传统文化汲取全新活力,实现创造性转化,完成一场华丽的蜕变与重生,进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杨钰尼表示,推动产业协同发展,是实现刺绣技艺传承与经济价值双赢的必由之路。首先,构建刺绣产业生态,形成从原材料供应、设计研发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。其次,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色,发展刺绣产业集群,如苏绣、彝绣、湘绣等特色产区,通过产业集聚提升竞争力。同时,加强与纺织、文旅等产业的协同,开发刺绣主题的旅游产品、文化体验活动等,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。杨钰尼谈到,在数字化浪潮下,借助数字技术是守护刺绣技艺传承的重要手段。运用数字化方式对刺绣技艺进行记录与保存,借助高清视频、3D建模等技术,完整地记录下针法、流程等关键内容,如此便能为后人留存宝贵资料。依托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模式,能够打破地域限制,拓宽刺绣产品的销售渠道,让更多人得以了解并购买刺绣产品。此外,还可通过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技术,打造沉浸式的刺绣体验场景,让消费者足不出户感受刺绣文化。


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